自從政府提出開徵銷售稅後,各界有不同的反應。在外國徵收銷售稅的例子中,香港尤其應該參考美國和加拿大的銷售稅及對其經濟的影響,因為北美的華裔及香港移民人口龐大,他們的銷費模式和「消費文化」與香港市民極之相似,而加拿大開徵銷售稅的經驗亦值得參考。
加拿大東岸的大多倫多市約有三十多萬華裔人口,而温哥華則有二十多萬華人,他們的消費能力較其他族裔強。當地的銷售稅自一九九一年推出以來,華人社區便形成了一個很獨特的消費模式,華人店鋪多願意與顧客用現金交易,顧客因此可以逃避銷售稅,而這些店鋪的規模多為中小型,他們的現金營業額是政府難以計算或質疑的。由於銷售稅領顧客減少使用信用卡,而轉用現金交易,以致連帶影響銀行業務。
另一方面,加國的大型連鎖店或超級市場因為交收嚴謹,所以不能逃避銷售稅,而小型店鋪即使售賣同一款產品,例如汽水或薯片,因為可用現金交易以逃避銷售稅,其價格經常低於連鎖店,顧客亦寧願光顧小店鋪。香港的情況亦會類同,而且對小店鋪的發展造成限制,對整體經濟不利。
在加拿大的唐人街和各華人社區內,顧客無論買衣服、日用品、往酒樓食肆,以至租借影碟,都盡量使用現金,因為老闆會精明地免收他們的銷售稅,而其他族裔社區亦有類似情況。這樣的一個地下經濟體系已運作了多年,店鋪在這方面尤其「靈活」,而消費者亦堅持應該精打細算。根據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的統計顯示,加國自開徵銷售稅以來,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地下經濟體系,佔總經濟的百份之六。
自從加國開徵銷售税以來,加國人多到美國購物,包括一向精明消費的華人,他們刻意避免在加國本地購物,留待週末才到美國大量選購,因為美國各州多不設銷售税。假如香港若開徵銷售税,港人必定加倍北上購物,比較富裕的會到東南亞其他國家甚至歐美購物,屆時銷售税的收入將比預期為少,固然解決不了政府的財困,其一百億行政費更難以交代。
為甚麽加國政府當年要開徵銷售稅?原因和香港差不多,九十年代初,加國政府希望以開徵銷售稅來增加收入。但加國和香港有一個明顯的分別,就是加國一向採取的經濟政策稱為「零通脹」政策 (Zero Inflation Policy) ,其要旨是不鼓勵經濟增長,最好讓其長期保持在「零」,以免通貨彭脹帶來經濟上的不穩定,所以開徵銷售稅與加國的經濟政策方向是一致的。
除非香港不鼓勵經濟增長,亦奉行「零通脹」政策,否則開徵銷售稅與政府對未來的經濟展望並不一致。目前香港政府並沒有明顯的經濟政策,一向以自由經濟和「不干與」為大前提,同時依靠內地的經濟發展帶動,與加國的情況有很大分別。同時加國有完善的社會福利網保障低下階層,令他們在重稅下不受影響,而香港則沒有。
另外,美國經濟一向依靠出口,加國經濟則依靠美國。但每當美國與他國發生戰事時,尤其是長期戰爭,美國經濟會因種種因素而出現衰退。據多倫多大學的經濟學者歷年分析,由於加國的外交政策一般不追隨美國,經濟不受嚴重戰事影響,所以其經濟在該時期會相對強勁,最明顯的例子是越戰期間,美國經濟衰退,而加國經濟向好,形成明顯的對冲關係。由於此現象經常出現,美國便指加國雖為盟友,但只會「搭順風車」或「靠黐」(freerider)。
香港與內地的關係與美加情況完全不同,即使香港經濟猶像「搭內地順風車」,但兩地屬同一國家,其經濟政策和外交政策均以互相配合來同時獲益,而非像美加一般互相對冲。香港亦未必有能力如加國般承受開徵銷售税的後果。
九十年代為加拿大總理的麥朗尼,正因為開徵銷售稅而鬧得民怨沸騰,九三年其所屬的保守黨切換黨魁和總理,麥朗尼下台,由甘寶 (Kim Campbell) 繼位,數月後加國總理大選,甘寶落敗,保守黨在國會的議席由擁有一百多席變成只得兩席,全因開徵銷售稅而起。至目前為止,加國各政黨每到大選前,都以「取消銷售稅」為爭取選票的籌碼。香港應以此為鑑。
「唐人街的銷售稅」, 2006-8-2, 信報財經新聞, P23, 時事評論, 盧穎筠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