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英九被拒來港簽証一事,令海峽兩岸一波未平,一波一起。陳水扁控制的行政院更借機要求香港政府解釋拒絕簽証的原因,冒求令事件雪上加霜,使人以為海峽兩岸關係疏離。
泛藍陣營在立委選舉中勝出後,連戰似乎已向馬英九「交棒」。在「接棒」後不足一個月,馬英九便籌劃到訪香港,這是對統一作出的友善姿態,亦顯示他將兩岸問題放在首位。其實以馬英九的多年外交經驗和技巧,照理不會在到訪香港時批評全國人大所立之法例。
對於馬英九被拒入境簽証,有猜測為北京領導人不滿其較早前批評「反分裂法」的言論,亦有猜測是香港政府自行決定的結果。無論是哪一種原因,作為一個「兩岸的好朋友」與及在台具相當影響力的政治人物,都不適宜「明拒」,只宜暫時「婉拒」。而拒絕入境簽証則是「明拒」。
馬英九擬來訪的時期正值是國台辦主任陳雲林赴美溝通「反分裂法」之時,北京方面不能不防範節外生枝,包括國際間的看法和台獨分子可能惹起的爭端。何況日後若有個別台灣政客也批評法例,也要來港活動,便會造成一個不良的先例,難以完場。因此暫時不宜安排馬英九到訪是可以理解的。
然而在中國悠久的政治歷史上,包括不同朝代的最高領導人,都深諳不言而喻、一說便俗的道理。因此在馬英九被拒來訪一事上,即使原因來自北京,其有可能表示「他現時不宜出現」,而不會詳細指示「拒絕入境」。
須知道在外交上,「拒絕入境」是非常嚴重和不友善的對待方式,一般只用於對國家不利和極不受歡迎的人物。假如被拒入境的是陳水扁、李登輝,或日本右翼份子,便極為恰當,但用作拒絕「兩岸的好朋友」馬英九則極為不宜。
據了解,當局曾透過一些兩岸的「友人」向馬英九傳達「暫時未能安排」的訊息。政治和外交向來都只可意會,不可言全的。也許主辦機構的人事已超出了處事當局的控制範圍,否則可先與主辦機構作直接或婉轉的溝通,以「演講細節安排有變」為理由,低調地押後活動。在關乎國家大事上,任何一方均有責任盡力協調。事件出現這種情況,顯示了處事者尚欠政治觸覺,而香港政府亦未有足夠的行政主導和技巧去應付外交及國家級事務。
如今事件既已發生,為平息揣測和爭議,亦為免事件繼續被利用,當局應盡快邀請馬英九在短期內,於更合適的時間,來港参加另一項比先前更大型的文化活動,高調地讓他堂堂正正再度訪港。
在本港還未意識到自身的價值時,馬英九已巧妙地認識到香港這地點的特殊之處,是其作為海峽之間「橋樑」的不二之選。他亦顯然早已了解到透過香港開展兩地文化和經濟的交流,是最不損一兵一卒的「和平統一」。
對馬英九來說,無論海峽兩岸和對內對外,未來三年都是考驗其政治實力的時刻。古今中外歷史上和近代被公認成功的政治人物,除了目標清晰和處事果斷外,最重要的是不能迂腐。也許馬英九可以前人為鑑,在未來變幻莫測的政治氣候中靈活變通。例如唐太宗李世民之登帝位,又如二次大戰時期,英國首相邱吉爾為免誤了整體大局,亦會偶然收起德軍將要偷襲的情報。
在台灣馬英九的民望向來高企,其政治明星魅力將助他取得廣泛的民眾支持,反而駕御黨內外形勢便相對複雜得多,因此他要順利當選下屆總统,則必定要憑實力,而非魅力。他最大的挑戰,是要妥善處理泛藍陣營的利益分配,並獲得宋楚瑜和王金平兩大對手的認同,才可穩坐泛藍「盟主」的寶座,否則未到下屆大選,藍營已出現一貫的內訌,而被台獨分子有機可乘。
對陳水扁與綠營來說,未來三年亦是最關鍵的時刻,因為過往李登輝用了不少時間和手段培植台獨分子,協助陳水扁當選。在李的台獨企圖被揭穿而脫離國民黨後,影響力便大不如前,加上綠營的普遍知識和教育水平等因素,除了陳水扁外則後繼無人。美國亦已表態不支持台獨。因此在面對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的內外夾擊之下,三年後陳水扁的卸任,將成為「台獨」時間表上的死線。
綠營在既無政治明星,又無民意支持「急獨」的情況下,只可利用僅餘的三年加速「台獨」。李登輝的赴日,便是一種明顯的姿態,相信未來還有更層出不窮的手段。
另一方面,北京現已草擬「反分裂法」,表明了必須統一和必要時使用軍事手段的強硬立場。這足見北京已看出綠營的「急獨」是勢在必行了,因此亦對症下藥,並以武力统一為「底線」。能定出如此底線,顯示中國在國際上已有相當實力和自信。
「統一」既是北京和台北的共同願望,卻因為歷史的原因,雙方即使有心亦不能明言,兩岸只有用默契和政治智慧去完成艱巨的歷史使命。
「馬英九與兩岸風波」, 2005-1-10, 信報財經新聞, P25, 國際評論, 盧穎筠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